文 | 新浪科技 彦殊

在经历五家上市公司联名举报华云数据“财务造假”并“非法掏空资产”后,近日,又有华云数据股东——某上市公司领导人罗铭(化名),向新浪科技曝出了更多华云数据实控人徐广彬及相关业务高管涉嫌严重违法违规的内幕。

据罗铭提供的多份向公安机关控诉内容和材料证据显示,徐广彬及华云公司投资负责人王新玲等人,或涉嫌以下多项指控:

1、涉嫌合同诈骗、伪造数千枚国家机关印章、伪造企事业单位印章、伪造金融机构凭证、伙同有关会计事务所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等。

2、利用前期伪造的合同、会计报表、审计报告等虚构公司盈利经营的前景,虚假承诺上市,骗取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京道凯鹰投资合伙企业、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汇麟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等数十家公司投资及政府投资和奖补,累计骗取额度或达30.8余亿元。

3、正加紧将华云数据国内资产处置转移至海外,并加快销毁证据。目前部分未被销毁证据已被股东掌控,并在2个月前向公安机关提报并申请立案。

对于被指控私刻公章并通过财务造假骗取投资一事,新浪科技多次致电徐广彬本人和华云数据官网求证,但截至发稿,双方电话均未能接通。

“骗投超30.8亿元”

今年7月末,一份名为《华云股东关于华云公司的紧急情况汇报》的举报材料流出,将华云数据涉嫌“财务造假”及公司实控人“非法掏空资产”的内幕公之于众。

据彼时举报内容,包括三花智控、远东股份、杉杉股份(维权)等在内的五家上市公司,以股东身份联名举报了华云数据实控人徐广彬及公司董秘王新玲等人,指出徐广彬、王新玲伙同其他高管制作假合同报表在市场上骗取投资,然后未经公司股东同意,采取挪用、转让的方式,将华云数据核心资产及业务掏空。不过对于这些指控,徐广彬后来通过回应给予了否认,声称:“已经起诉,公司将在法律层面进行自辩,以证据为基础否认所有指控”。

如今,伴随昔日股东再次出面指控徐广彬及华云数据相关高管,有关华云数据如何进行合同造假、财务造假并骗取30余亿元巨额投资的内幕,进一步曝光。

据罗铭向新浪科技提供的最新举报显示,2016年至2020年间,徐广彬等华云高管指使下属员工庄大齐、朱佳美、邹婧等人实施高效运转的伪造犯罪,对华云公司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套、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整套经营资料进行伪造,骗取控告人投资。

在具体操作层面,华云数据被指控的整个“诈骗”流程包括以下三步:

第一,伪造企业经营业务合同、实际服务及货物流、资金三流。通过伪造印章、合同,再伪造银行流水,把真实的银行收款凭证或流水,扫描输入电脑,然后剥离其中数字及其他信息,伪造变造银行凭证,并用同样手法伪造完税凭证。第二,再根据前述伪造的企业服务销售原始凭证,购买金蝶等会计软件账户伪造与之对应的电子财务账套及记账凭证。第三,根据前面的伪造财务资料,勾结有关会计事务所出具虚假财务报告,骗取投资人投资。

据悉,目前上述伪造全流程及相关证据,均在华云数据员工庄大齐电脑中留存。据罗铭提供的控诉内容显示,华云数据通过该种方式骗取了自己所在公司和另外两家参与举报的股东累计近3亿元投资。此外,他提供的一张华云股东群内部交流信息显示,另有华云数据相关股东透露,华云数据以此种方式累计骗投金额,或高达30.8余亿元。

据悉,目前罗铭等人已向无锡市公安局提交了相关材料并进行了报案。罗铭称相关公安人员已经立案。

“伪造数千枚公章”

据罗铭透露,根据华云数据股东杉杉股份旗下基金通过非华云渠道获得的华云数据2021年审计报告,华云数据母公司2020年收入4.25亿,净利润-6700万,期末货币资金2.94亿;但投资初期华云数据方面提供给自己的2020年审计报告显示,华云数据母公司2020年收入16.8亿,净利润3.2亿元,期末货币资金21.2亿元。华云数据利用前期伪造的相关证据、会计报表、审计报告等,虚假承诺上市,骗取了自己的投资,多家出资股东同样因此受骗。

据罗铭介绍,目前华云数据方面累计伪造的印章多达数千个,相关涉案人在潜逃国外前,曾安排朱佳美、司机王文斌等人对相关印章及文件销毁了“三天三夜”,有销毁人员在销毁过程中做了拍照录像,并私下留下小部分伪造的印章及文件——涉及410枚伪造的印章,其中涉及国家机关、税务师会计 师事务所、银行等48枚,其他公司362枚。

此外,罗铭还进一步指出,目前华云公司投资负责人王新玲及华云数据相关被控告人正在国内加紧处置转移资产,骗取华云公司资产并转移到海外。这意味着,如果上述指控属实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大量股东投资的资金可能会因转移并加紧处置而失去追回的可能。

对于被指控私刻公章并通过财务造假骗取投资一事,新浪科技多次致电徐广彬及华云数据官网电话求证,但截至发稿,徐广彬和华云数据官网电话均未能接通。

在与新浪科技沟通中,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隋林(化名)对新浪科技表示,“因为一些地方对公章没有要求备案的规定,这导致了企业私刻公章现象的出现,如果某家公司一开始的经营目的就是为了骗融资款,那在内部运营时就会形成上下心照不宣的局面,导致欺骗现象长期存在。”他指出,当股东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尽快请求公安机关介入并冻结企业资产,或通过民事诉讼或自律救济等形式,保全企业账户和资产,防止资产被快速转移最终无法追回。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若云